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履职事项清单让基层对超载任务说不,减负增效新举措

基层减负迎来”硬核”清单

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——这句话道出了几许基层干部的心酸?近日,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正式向社会公布,其中”履行责任事项清单”成为基层减负的关键一招。这份清单究竟有何魔力,能让基层干部对超载任务勇气说”不”?

清单将基层职业分为三类:基本履职事项、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。这种明确划分,就像给基层职业划出了一道清晰的边界线。不该基层干的事终于有了拒绝的依据,该基层干的事也能集中精力做好。这不正是基层期盼已久的”尚方宝剑”吗?

权责匹配让基层职业回归本质

履职事项清单的核心在于”两个匹配”:法定匹配和能力匹配。法定匹配明确规定村(社区)不得作为行政执法、城市管理等事务的责任主体,这就堵住了”甩锅式”下派任务的漏洞。试想,连招商引资都要基层担责,这不是让”小马拉大车”吗?

能力匹配则更为务实——有多大能力,就担多大责任。上级部门不能光下放权责,却不给配套资源。清单实施后,基层可以理直气壮地说:”这事我们没能力接!”这种改变,让基层职业终于回归到”能干事、干成事”的本质上来。

动态调整确保清单实效性

有人可能会问:清单会不会变成”一纸空文”?《规定》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明确提出要加强清单动态管理。由此可见清单不是”一刀切”,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今天接不住的任务可以收回,明天有能力了再下放,这种务实态度让清单更具生活力。

更重要的是,清单之外的事项,未经省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,不得擅自下放。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”今天一个考核,明天一个责任状”的乱象。基层干部终于可以摆脱”什么证明都能开,什么责任都得担”的尴尬处境。

履职事项清单的实施,标志着基层减负从”治标”走向”治本”。它不仅是基层干部的”护身符”,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”助推器”。当基层能够对超载任务勇气说”不”,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服务群众的职业中去。这样的改变,值得我们期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