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国家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?背后原因令人泪目

民族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?背后缘故令人泪目

12月13日与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记忆

民族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?这个日期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沉痛的记忆。1937年12月13日,侵华日军攻占南京,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,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。选择这一天作为民族公祭日,正是为了铭记这段黑暗历史,警示后人勿忘国耻。

你知道吗?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暴行其中一个。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,强奸妇女,甚至连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。2014年,我国正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,就是为了让这段历史永远不被遗忘。

立法保障民族公祭日的庄严性

为确保民族公祭日的严肃性,南京市专门出台了《南京市民族公祭保障条例》。这部法规创下了”南京速度”,从立项到实施仅用半年时刻。条例规定了许多具体措施:鸣放警报时行人要默哀一分钟,机动车停驶鸣笛,连火车和船舶也要同时鸣笛致哀。

条例还划定了纪念馆周边的管理区,禁止开设娱乐场所,禁止设置不恰当的招牌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首次将”精日”行为纳入法律红线,对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给予严惩。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公祭活动的庄严神圣。

全民参与的民族记忆工程

民族公祭日不仅仅是南京的事务,更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。每年12月13日,全国各地都会举行悼念活动。南京的中小学还将民族公祭主题教育纳入地方课程,让年轻一代永远铭记历史。

你参加过民族公祭日的活动吗?江苏广电每年都会推出特别节目《国之祭》,观众可以通过”点烛光,写寄语”等方式参与悼念。简单的行动,却能表达最深切的哀思。”铭记历史,勿忘国耻,珍爱安宁,圆梦中华”——这不仅是口号,更是我们共同的心声。

永不忘却的历史警示

民族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?由于它承载着民族的伤痛记忆。设立这个日子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警醒世人:安宁来之不易,必须倍加珍惜。30万遇难同胞用生活告诉我们,落后就要挨打,自强才能自立。

每年这一天,警报声响彻南京城,提醒我们勿忘历史。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,更是对生者的激励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历史记忆,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而努力!